武田先生留下的謎題”沒有寶貝的地方,桃太郎不會來哦“的線索在於,岡山是否在被叫做吉備的時代就存在呢?所以,開始了新的旅程。
說實話,叫”吉備“,也想不有出什麽門道。
於是調查了各種緣由,發現早在古墳時代,就有與畿內地區匹敵的強大勢力存在。
為什麽可以知道這些呢。
有很多方法可以探尋其理由,最簡單易懂的就是看古墳。
在遙遠的記憶中,好像上學時就學過,哪怕是對古墳不熟悉的人,也建議閱讀一下。
所謂古墳,就是從3世紀後半期開始,在現在的近畿地方、瀨戶內海沿岸、九州北部等地區開始建造的,當地首長(管理地方的人)的墳墓。那時候,以近畿大和地區為中心出現了大和政權。古墳出現的這片地域,相互之間是有政權來往的。吉備也是其中之一。
古墳時代中期,受朝鮮半島影響,開始建造能埋葬一個家族數人的墓室。古墳的側麵留有進出口,用於“追葬”,可以將後人追加埋葬於其中。
這個時期,畿內地區內陸續有巨型古墳被建造起來。而吉備地區,其實已經很盛行巨型古墳了。
其中,在後續中會提到造山古墳,總長約350米,全日本古墳排名第四位!
單純比較大小的話,排名前十位中,有8座是畿內的古墳,另外2座是吉備的。
這聽上去是不是很厲害?
怎麽想都覺得非常厲害呀!
那麽,根據古墳可看出,古代的吉備是與大和相匹敵的地方。
於是決定,去看一眼吉備古墳中的極為珍貴的古墳。
5世紀後半期建造的,吉備第三大古墳。在當地也屬罕見的,從上空俯瞰,就好像漂浮在水中似的前方後圓墳。
但我去拜訪的時候,因為修繕,所以河水暫時被抽幹了。
但不可思議的是,我竟不會覺得“真是的,難得來一趟!”。
如果河水滿滿的時候來拜訪當然會很棒,但沒水時,這種公然見底,完全暴露的看似有點害羞的古墳也別有一番風韻哦。
現在是一層河渠,據說當初其實是雙層。那肯定是更加優美了。
走在河堤上,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古墳。隨後,穿過民宅間的小路,慢慢地登上林間的坡道。
在此之前,都未曾登過古墳的我,就這樣有點抱歉地登上了人家的墳墓。另外,也覺得這是一種很難得的體驗。
圍有河渠的古墳,一般都因為顧及安全問題而在河渠邊圍上柵欄。的確在安全考量上是需要柵欄的,但是我個人認為,柵欄就有點隔離了來拜訪的人與古墳時代的氣息。怎麽形容呢,就好像心理上多了一堵牆似的。
不過,兩宮山古墳這裏就沒有柵欄。僅僅是這一點,就讓人覺得很貼近古墳,更容易聯想到古墳時代。
一邊心想著,對於古墳尋訪的初學者來說,這真是再適合不過的古墳了,一邊離開了那裏。
(未完待續...)